地熱發電具有乾淨、穩定及運轉成本低廉等優勢,更可以解決台灣長期依賴進口石化燃料,能源自給率不足的問題。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的資料,地熱發電過程中碳足跡相較於其他能源消耗是非常低的,且發電尾水的熱液流體可以採用回注井,再次回注地層中並再次取熱,使水資源浪費減至最低。
地熱發電還有一項優勢,就是地熱發電是擁有最高程度92%基載因子的再生能源方式,這表示地熱發電,能夠保持穩定提供能源,需要的時候生產,需求降低時減少生產,容易控制產量且不受天候等外力因素影響的電力來源,提供一個快速升降載的中載能源特色,以及基載穩定供電特色,面對氣候變遷,我們需要一個更安全也更友善環境的發電方式,故我們認為地熱就是我們在尋找的答案。
再生能源有太陽能、風力、水力、潮汐、生質能、地熱等,其中太陽能與風能是目前台灣最普遍可見的再生能源,也是目前台灣政府目標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主力推動採用的能源類別。
但由於太陽能與風能皆會受天氣影響,不能24小時全年無休地供電,屬於間歇性尖載型能源,因此無法當作基載能源,比如醫院的用電是需要24小時不斷電,維持病人生命安全,基載能源對台灣人民而言,不單單是能源,而是生命安全的保障。
此外,台灣地狹人稠,風光能源的案場面積有限,而該類風光能源又需使用大面積的場域才能發電,導致引發了與環保團體爭議 (風力:白海豚棲地事件,太陽能:屏東台積電砍樹種電事件),該類能源雖屬綠能,在某方面來看卻也有其拘限性。
再者,就能源的配置的角度思維,風光能源屬於尖載型能源,該能源的互補性能源為火力燃氣中載型能源,亦即每1W風光裝置容量就得搭配1W火力燃氣電廠備援,以備無風無光時使用火力燃氣發電補足,實務上並不會因為蓋了很多風光電廠而減少火力電廠的建設,反而得同步加蓋更多燃氣電廠,這和我們許多人們心中希望使用真正純綠能改善環境的想法卻事與願違。
反觀地熱,從地底汲取熱能作發電使用,占地面積極小,與石油鑽採的方式極為相像,需要產電時就把熱液多產出來,不需要電時就把井口閥門暫時關起來,潔淨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沒有產量過剩而需要電容儲存的問題,也沒有天氣影響的問題,更可以將已經發展成熟的石油工程經驗運用在地熱井鑽探方面,幫助地熱發展,不需要燃料進口,成為一個環保無汙染,可能源自主的綠色能源,帶給子孫後代更潔淨的未來。